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H:\UPUPW\vhosts\violinwatch.com\phpcms\libs\classes\form.class.php on line 177 2011年全球提琴投资收藏分析报告 - 投资观点 - Violinwatch 琴藝網

Position:Home page > Investment > Investment Point > Text

2011年全球提琴投资收藏分析报告

2014-04-16 12:56:00 · I want to comment (0)

2011年全球提琴投资收藏分析报告

撇除那些知名的高单价高回报的名琴不说,尽管其整体的年均回报介于5~8%之间,但长期以来稳健的价格表现促使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机构投资方将其作为分散风险及节税的投资工具。

Edit Chin ,ViolinWatch

撇除那些知名的高单价高回报的名琴不说,尽管其整体的年均回报介于5~8%之间,但长期以来稳健的价格表现促使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机构投资方将其作为分散风险及节税的投资工具。

 

由于古董提琴高昂的价格,出现了“共同出资再租给演奏家”的投资方式,艺术品提琴基金也应运而生。更为重要的是,收藏小提琴不仅意味着购买了一张通向高雅音乐殿堂的入场券,同时还有机会给数以千万计的听众带来听觉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对许多藏家而言足以弥补较低的投资回报。

 

作为西方文化及艺术重要载体的提琴,同样也是颇受瞩目的艺术投资品。

 

 

被誉为“乐器之后”的小提琴依靠优美的音色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广受演奏家和听众的欢迎。它不仅是最为理想的独奏乐器之一,同时在交响乐等多种合奏音乐形式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其在音乐界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包括小提琴在内的提琴家族在投资界已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投资范畴,其对象从原先仅为圈内演奏家、音乐发烧友和极少数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爱乐者至近几年扩展至企业、基金会和专业的艺术品收藏家。

 

尽管提琴投资是个从市场规模、参与人数到流动性都远不如画作的大众市场,但不管是近几年雷曼兄弟所引发的金融海啸,上世纪20年代的股市大崩盘、二次世界大战,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提琴投资的价格依然坚挺地维持着上扬的趋势。经过此轮金融危机的洗礼,提琴数百年稳定而安全的投资潜力渐渐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作为西方文化及艺术重要载体的提琴,不仅能够提升品味、陶冶情操,同样也能够带来为数丰厚且稳定的回报。也许不久的将来,提琴作为投资品的名声会如同其悠扬的琴声一样,让投资者为之倾倒。

 

 

  高雅的稳健投资

 

尽管有关小提琴的起源有着不同的传说,但几乎无人会质疑意大利的克雷莫纳(Cremona)作为小提琴故乡的历史地位,而1650-1750年则是公认的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事实上,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提琴,尤其是小提琴的投资价值开始显显露。出生于1644年的制琴大师斯特拉地瓦里(Antonio Stradivari)所制作的提琴由于音质出众而广受欢迎,皇室成员争相购买。此后,随着提琴的制作中心从意大利向法国转移,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提琴的投资价值随其艺术价值一起在欧洲各国的提琴演奏家和古典音乐爱好者中散播开来。

 

进入现代以后,古典音乐在世界各国的普及帮助提琴走向国际化,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让人陶醉的不仅是提琴如倾如诉的优美旋律,还有其稳健的价格表现。美国经济学家凯瑟琳·格雷迪(Kathryn Graddy)通过追踪1850年-2006年4月间提琴的拍卖成交价格发现,其年均涨幅为3.3%,优于同期美国国债2.2%的年均回报,但逊于标普500的6.5%。另一方面,格雷迪还观察了1980年至今产自意大利和法国的2000多把小提琴的价格走势,结果显示,尽管投资提琴的年均回报率为4%,不及梅摩艺术品指数、标普500,但其走势却相对平稳(图1)。

 

 

 

  当然,与真正懂得艺术欣赏的收藏家一样,对衷情于古典音乐的投资人来说,金钱上的回报或许并不是最主要的。收藏提琴不仅意味着购买了一张通向高雅音乐殿堂的入场券,同时还有机会给数以千万计的听众带去听觉的享受,这份精神上的愉悦对许多藏家而言足以弥补相对较低的投资回报。即便单纯以数字衡量,藏家也并没有做亏本生意,在提琴历史的300多年里,其价格一路看涨,几乎鲜有贬值的时候。制作于近代的提琴如此,17世纪的古董名琴更是不在话下。

 

 

  “历久弥珍”的名师名琴

 

  金融危机以前,艺术品市场经历了一轮疯狂的上涨,尤其是当代艺术品的涨幅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当繁华落幕,机构投资者也开始出售手中的艺术品套现,大量古典画作开始显现其“老而弥坚”的投资属性。提琴投资市场也遵循着同样的法则。尽管对大多数普通藏家和投资人而言,近代以及上世纪60年代以后的现代提琴既具有较高的演奏价值,同时价格也相对较低,并且升值潜力同样相当可观,但对于如同红酒一般愈久弥香的提琴来说,年代越久远的小提琴,琴声越为出色。因此,17、18世纪在克雷莫纳手工制作的提琴通常被视为提琴投资市场的“大蓝筹股”。

 

  一般来说,提琴的价值由"制作年代"、"保存情况"以及其"背后的历史"等因素来决定。综合来看,出自斯特拉地瓦里(1644-1737年)和瓜内里(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1698-1744年)之手的提琴是市场上无可争议的头牌,从18世纪末开始就保持着高价位。上世纪20年代,两位大师所制作的提琴售价就已达到2.5-5万美元,并在60年代末首次突破10万美元大关。此后,随着古典音乐在西方的盛行以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普遍引入西洋音乐,提琴的售价也随之看涨。1971年,一把名为“布朗特夫人”(Lady Blunt)的斯特拉地瓦里提琴在拍卖行以20万美元成交而令人诈舌的是今年六月在英国Tarisio拍卖会此把琴已近1600万美元拍卖成交,创上有史以来的历史天价!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提琴价格突破百万美元关口后,依据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保存状态,如今斯特拉地瓦里和瓜内里所制作的代表提琴售价多半高居250-800万美元之间。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两位大师制作的提琴价格平均上扬超过10倍,远优于同时代其他琴师的作品以及意大利现代提琴和法国提琴的价格表现(图2)。

 

 

 

 

  细分来看,斯特拉地瓦里制作的提琴中1700年以后的最为珍贵,尤以1715年的作品为甚,不管是在拍卖行还是民间交易中都屡创新高。2007年,一把1715年制作的斯特拉地瓦里小提琴以900万美元的价格被一位俄罗斯买家买走,而在2008年中,同样一把制作于1715年、名为Barrow的斯特拉地瓦里小提琴的售价达到了令人咋舌的950万美元。而瓜内里制作的提琴则以其去世前五年间的作品最受世人追捧。

 

 

  和大多数投资品类似,斯特拉地瓦里和瓜内里提琴之所以长期以来稳坐提琴投资市场中的“头把交椅”,与它们有限的存世量不无关系。相对多产的斯特拉地瓦里毕生也仅制作了1116把提琴,留传至今的大、中、小提琴总数不超过650把,而瓜内里更是只有135把小提琴和1把大提琴得以留存于世。扣除在私人和机构藏家手中永远收藏的提琴,在市场上流通的数量更是稀少,与日益旺盛的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不管是斯特拉地瓦里和瓜内里的提琴制作手艺,还是300多年前欧洲大陆潮湿凉爽的气候条件下所培育出的生长周期较长的木材,均无法复制—复制两位大师提琴音色的尝试从未间断过,但迄今也无人能成功。或许正是300多年的历史赋予了大师名琴的独特性与稀缺性,不仅音色水平难以逾越,投资回报亦足以“笑傲”整个提琴市场。

 

 

  “演奏中”的价值提升

 

  古董提琴区别于一般艺术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实用性。不管是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还是拍出2.3亿元天价的元青花罐“鬼谷下山”,其最大的实用价值不过是摆放在室内供人欣赏。哪怕是仍具使用价值的古董家具,日常使用造成的损耗也会影响其未来的成交行情。因此更多时候,价值不菲的艺术品都被“束之高阁”,躺在保险箱里等待升值的那一天,偶尔供其主人把玩片刻。

 

 

  古董提琴的情况则截然相反,它们的最佳归宿在演奏家手中。线条优美的古董提琴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供人观赏,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事隔数百年后仍能一如既往地发出优美的声音,并且经由现代演奏大师之手在演奏时带来的细微振动能让提琴的主体木材更容易引起共鸣,从而使其原始的最佳音质得以保存下来,甚至在演奏中进一步升华。过去200多年里的所有演奏大师,包括帕格尼尼、海菲兹和梅纽因在内都曾经使用过斯特拉地瓦里和瓜内里提琴。这些古董提琴与演奏家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中国古玉文化中的“玉养人,人养玉”—大师级的名琴往往能帮助演奏家的职业生涯更上一个台阶,因此始终处于需求旺盛的状态之中;而反过来,成就演奏大师生涯的古董名琴不仅得以维持其曼妙音质,同样也因打上了更多的名人烙印而抬升了身价。

 

 

  古董提琴的实用价值还带来了另外一个附属的特性,就是其价格通常不会像艺术品市场一样,容易受潮流左右,今天当代艺术品红极一时,明天又很快变为“明日黄花”。提琴的基本形状与各个配件组成在300多年前就已经定型,只要音色不变,藏家就永远不会抛弃古董提琴。

 

 

  机构入场,推波助澜

 

  尽管提琴的投资价值随其艺术价值一起受到越来越多藏家和投资人的热捧,入场交易的买家绝对人数直线上升,但与其他艺术品相比,投资提琴依然是一个主要属于演奏家、音乐发烧友、少数具备专业知识的投资人玩的小众游戏。再加上提琴的转手买卖主要通过私人交易而非拍卖行,因此可供追踪的数据十分有限。流动性的欠缺以及成交价格的不透明都妨碍了提琴投资市场的做大。就如同提琴本身的价格始终坚持不慌不忙地上涨一样,提琴投资市场的成长也遵循着不紧不慢的脚步,但无疑,其市场规模日渐扩大。在这其中,机构投资者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凭借不凡的艺术表现力和稳定的价格表现,古董提琴不仅在演奏家和音乐发烧友之中备受推崇,同时也掳掠到了越来越多机构的欢心。这些机构中既包括了博物馆、基金会等以收藏为目的的买家,也不乏财团、银行甚至养老金等纯粹的投资机构,将提琴作为分散其投资组合风险的重要配置。巴黎乐器博物馆就收藏了14把斯特拉地瓦里名琴,而奥地利国民银行更是拥有出自众多名家之手的36把提琴。对于购买提琴的各种机构而言,除了升值的考虑之外,更看重这些古董名琴的每一次亮相演出对机构品牌形象的无形提升,算是坐享古董提琴回报之外的一点“附加值”。

 

  不管购买的目的为何,大量机构买家的入场对原本就数量十分有限的古董提琴市场而言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个人藏家相比,机构更加倾向于将收入囊中的提琴永久收藏,锁在玻璃罩里供人欣赏。在世界公认的九把最为出色的瓜内里提琴中,有4把现藏于博物馆等机构,短期内失去了在市场上流通的机会。随着机构和博物馆手中的提琴数量逐年递增,一旦有古董提琴上市流通,白热化的竞争往往会让其价格水涨船高。上世纪70年代,大师制作的古董名琴价格年均涨幅在5-10%左右,如今,年均涨幅已经上浮至10-15%。

 

 

  共同出资,分享收益

 

  专业机构的推波助澜之下,古董提琴的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演奏家所能负担的范围,而高昂的价格也足以把许多一般的个人藏家和投资者拒之门外。在这种情况下,身为业余小提琴演奏家的英国人奈吉尔·布朗(Nigel Brown)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践“集资购买”的方法,降低了投资人的进入门槛。

 

 

  布朗将古董提琴的“股权”分成若干份,出售给不同的投资者,然后把众人集资购买的提琴出借给演奏家使用。演奏家可以选择是否出资成为共同拥有者,但一般情况下,每年相当于提琴总价值0.2%的保险和管理费用则由演奏家来承担;并且演奏家可以按事先商定好的价格,每年购入一定份额的提琴“股权”,逐步成为提琴真正的拥有者。出生于英国的小提琴怪杰奈吉尔·肯尼迪(Nigel Kennedy)就是依靠这一方法收获了自己的斯特拉地瓦里提琴。而对出资人而言,他们以较小的本金投入分享了日后出售提琴的收益,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提琴被盗或火灾等事故,保险金也足以保证他们不会遭受任何损失。金钱收益以外,根据惯例,使用该古董提琴的演奏家还会每年为所有共同出资人进行一到两场的专场演出,让他们充分享受精神和听觉上的双重愉悦。

 

 

  共同出资方式在过去20年迅速发展,不仅出现了专门为投资人和演奏家牵线搭桥的机构,同时瞄准古董提琴的基金也已经现身。由芝加哥琴商Bein & Fuchi出资成立的音乐组织斯特拉地瓦里协会(Stradivari Society)就是典型代表,它除了担当提琴买卖的中介之外,还为有潜力的小提琴演奏家找到一位或组织一众出资人。小提琴交易商弗洛瑞安·莱昂哈特(Florian Leonhard)在2007年夏打造了一只古董提琴基金(Fine Violins Fund),募集5000万美元收购了近50把大师级名琴,然后将其中的30把出借给由基金管理董事会挑选出的30位演奏家。按照他的说法,古董提琴基金的年回报保守估计可以达到8-12%。尽管现在仍无从验证其回报是否可以实现,但不容否定的一点是,基金乃至专业机构的不断涌现,不仅惠及投资人、演奏家和提琴本身三方,同时对整个提琴投资市场的日趋成熟与完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The articles signed name or not about their opinion is not represent 《ViolinWatch》
1.657252